仝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文献依据及其运用——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教学为例

  摘要:2022年3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持编写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建议》发布,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参照该教学建议,着重从文献依据及其运用的角度,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章教学,是提升这一时期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

  关键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献运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年版)教材(以下简称“教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内容共4章,占全书章比的40%,字数的24%;涵盖的历史时长,从1919年算起,占中国近代史109年中的30年,从1921年算起,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的28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22年3月,由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持编写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建议》(以下简称《教学建议》)发布。本文参照《教学建议》的指导,主要从文献依据及其运用的角度,对如何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章教学中分别做如下探讨。

  一、关于在教材第四章中的融入

  教材第四章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学的开篇之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 [1]21。这一时期各章的教学也是紧紧围绕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为最终完成这一主要任务不懈奋斗而展开的。

  第四章集中反映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情况,章题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共设三节九目。本章融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点是围绕历史主题阐述清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导思想的形成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领导力量的形成。具体从三个方面融入。

  (一)关于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对此,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第一部分第3自然段做了集中论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1]22。教材第93页在扼要写明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后,即着重从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先进分子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加以概括和阐发。在把握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融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对这一问题的教学,应重视把党的重要文献中有关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具有代表性的论述融入教学中。这些相关重要文献主要包括:一是毛泽东所著《新民主主义论》(1941年1月)、《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1949年9月16日);二是在毛泽东主持下,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由人民日报编辑部写成的政论文章——《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1956年4月5日)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1956年12月29日);三是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

  《新民主主义论》全文近2.9万字,含15个部分。其中第4部分,以近4000字的篇幅专论了“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2]666。在此,毛泽东比较集中和比较概要且深刻地阐明了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范畴归属和目标前途等重要问题,为我们深刻认识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提供了宝贵思想指导。

  《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从回顾和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角度写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3]1471这段话阐明了三个重要观点:一是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影响的核心因素是“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是十月革命给予中国先进分子最根本的帮助;三是基于前两点,“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走十月革命所昭示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之路。可以说,毛泽东的这段话,是关于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经典性论述。此后70多年间,党关于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论述,是以此为基准,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任务而延展或深化的。

  例如,就毛泽东本人的相关论述看,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他指出:“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孙中山也提倡‘以俄为师’,主张‘联俄联共’。总之是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 [3]1514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则对什么是“十月革命的道路”从5个方面作了高度概括和阐发。[4]567该文指出:“我们平常所说的十月革命的道路,撇开它在当时当地所表现的具体形式来说,就是指的这些基本的东西。” [4]567而“保卫十月革命所开辟的这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路,在目前的国际局势下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因为“帝国主义者声言要‘改变共产党世界的性质’,他们所要改变的正是这条道路。” [4]568

  再如,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特别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许多进步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可以说,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5]568《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更是两次谈到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一是从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此问题。二是从“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 [6]的角度强调此问题。

  总之,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把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讲授好,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十月革命对当时中国的影响,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十月革命的道路”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对我们在异常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自觉增强“四个自信”是很有帮助的。

  (二)关于五四运动

  教材是从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其历史特点和意义,来阐述五四运动的,并且,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4·30”讲话)相关主要内容也已融入教材中。但是,毕竟教材体量有限,还难以更充分反映这一讲话内容。例如,讲话对“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7]的论述,教材没有写入。而对这一传统,1939年5月30日,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的讲话,就有颇深刻的论述,而且这一讲话就是以《永久奋斗》为题的。再如,在“4·30”讲话中,习近平以“自古英雄出少年”为例,对“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青年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青年英雄辈出” [7]情况的生动阐发,也未能写入教材。这些都给我们教学的展开和提升留下了空间。

  对五四运动这一教学重点,我们特别应重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一运动的历史启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继承五四运动光荣传统,把五四运动孕育的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好光大和弘扬。为此,建议教师在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2019年“4·30”讲话的同时,还要对同年4月1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举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进行再研读,特别是要充分重视讲话所强调的,要加强对五四精神时代价值的研究,深入揭示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的意义和要求 [8]。与此相关,我们一定要把202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和5月10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简称“5·10”讲话)的有关内容纳入本章教学。这对我们讲好五四运动是有启发的。例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前言部分在回顾历史时写道:“中国青年的觉醒,点燃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之光。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率先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有志青年在反复比较中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醒。”[9]习近平在“5·10”讲话中指出:“伟大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也标志着中国青年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急先锋。”[10]这些论述本身,也进一步敦促我们深化对五四运动的教学与研究。

  总之,讲好五四运动,对我们深刻认识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会在20世纪20年代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很有助益。而这一选择,既是“四个选择”之一,又是“四个选择”的基础,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三)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伟大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教材第四章最核心的内容。虽然关于党成立的经过和党成立的意义,教师相对都比较熟悉,这方面的权威而生动的史料也十分丰富,但是如何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阐述党的成立及其意义,则还需要我们继续下功夫。其中特别是:一要重视进一步深入研读反映党的一大和党的二大前后历史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汇编》《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汇编》等必读的党的系列一手文献,以坚实的史料基础,做到论从史出。二要重视尽可能充分收集并运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期间各方面所披露、汇集的有关各类介质的文献,以使教学内容更丰满、更鲜活、更生动。三要重视紧密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或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结合在这一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若干基本原则进行歪曲和修正而展开斗争的情况进行研究,加大力度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做到更科学、更充分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党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本质属性,以及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讲好“伟大建党精神”,是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该章教学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创建党的进程中培育和锻造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因此,一方面教师应自觉把“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融入对本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各目教学有关内容中,融入对第二节各目有关内容的讲授中;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学习环节,引导学生联系历史和现实实际,研讨交流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体悟。从实践看,这很有助于提升学习成效。

  (四)关于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对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有一段专门论述:“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发动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运动,推进并帮助国民党改组和国民革命军建立,领导全国反帝反封建伟大斗争,掀起大革命高潮。” [1]23这段专门论述,为我们展开关于中国革命新局面的教学提供了最基本的遵循。

  从重视文献研究和运用的角度,在讲授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时,我们应重视研读和运用广东海陆丰农民运动的擎旗人彭湃撰写的《海丰农民运动》一书,在讲授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时,我们应重视研读和运用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之一邓中夏撰写的《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一书。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立100周年。习近平在“5·10”讲话中特别指出:“党的一大专门研究了建立和发展青年团作为党的预备学校的问题。1922年5月5日,在中国共产党直接关怀和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宣告成立。这在中国革命史和青年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0]对此,在讲授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时,我们应重视把共青团的建立及其在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开展的工作适当多讲一些,以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领会这一重要讲话精神。

  二、关于在教材第五章中的融入

  教材第五章集中反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而进行的英勇斗争。章题为“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共设两节六目。本章融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点是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揭示中国革命“走自己的路”的正确性。具体融入有三个方面。

  (一)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迫切性

  对此,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是从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逻辑角度加以阐述的。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从残酷的现实中认识到,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就无法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就无法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1]23决议还强调:“事实证明,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党迫切需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1]24

  认识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认清中国的特点。即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2] 542

  认清中国的特点,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要认清大革命失败后建立的统治中国社会的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即它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对此,教材第118—120页是从三个方面加以扼要概括和阐述的。

  在把握教材内容基础上,教师对这一问题的讲授需要展开和加强。因为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直接关涉能否正确认识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在极端的白色恐怖下,高举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大旗,历尽艰险和困苦,探索并逐步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必要性、正义性和紧迫性。为此,教师还特别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充分运用中共中央文献中的相关资料予以揭露。例如,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在“绪言”部分就痛斥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汪精卫集团“学了蒋介石的榜样”,冒国民党之名,甚至于冒“左派”国民党之名, [11]408来摧残革命。党中央文献中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并具权威性,我们应充分收集、梳理和运用。

  二是要充分运用党的领导人撰写的相关文献予以揭露。例如,1929年8月30日,彭湃、杨殷、颜昌颐、邢士贞等4位党的干部在上海龙华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9月1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秘书长兼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央军事部长的周恩来写下了《彭杨颜邢四同志被敌捕杀经过》一文。其中写道:“革命的领袖是积了无数次的斗争与战绩,从广大的群众中涌现而锻炼出来的。敌人可以在几分钟内毁灭了我们革命的领袖,我们却不能在几分钟内锻炼出我们新的领袖。故敌人消灭我们肉体的办法,是压迫革命之最残酷最恶毒的办法。” [12]27-28大革命失败后,党的一大批各级优秀领导人和普通党员就是这样惨遭屠杀的。教材第120页对此专门作了阐述。对历史的这一页,我们绝不应忘记。

  三是要充分运用革命先烈生前撰写的各类相关文稿予以揭露。在这方面,方志敏同志的狱中文稿非常有代表性。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同志被捕,随后入狱。至同年8月6日牺牲前,他冒着随时会被杀害的危险,撰写了13万字左右的狱中文稿。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是这些文稿的重要内容。而写成于6月9日的《狱中纪实》,以近1.2万字的篇幅,比较详细地记录了他在狱中的所见所闻、所体所感。 [13]174-176这些历尽曲折从狱中转出并保存下来的文稿,有力鞭笞了国民党政权的黑暗统治,也有力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无视历史实际,美化国民党统治,从而否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谬说。这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之,我们应遵循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尽可能把这一问题讲深讲透。

  (二)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的艰辛历程和重大影响

  对此,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着重从两个方面作出概括。

  其一,“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1]24。回顾历史可知,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总结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均遭失败的教训后,则率领起义部队,将行动的方向,“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在这一历程中,“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湖南江西边界地区的秋收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朱德同志领导的起义部队不久就到井冈山会师。” [14]739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开辟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道路” [15]123。随着斗争的发展,1931年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此期间,1929年12月,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闽西上杭县古田村召开。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总结了红军创建以来军队建设的经验,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等重要原则,成为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在此前后,党还领导革命军民创建了湘鄂西、海陆丰、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许多红军部队。经过艰苦的工作,党在国民党统治下的“白色区域的组织和工作,也有了相当的恢复” [16]959。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朱德同志直接领导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14]740。

  其二,通过反对“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革命的严重危害,特别是经过在长征路上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1]25。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发生的“左倾”错误,特别是“左”倾教条主义错误,1945年4月20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原则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不仅对其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思想上“同正确路线相违抗的主要内容”[16]970作了系统回顾和论说,而且对其产生的“很深的社会根源” [16]991,即小资产阶级在思想方法、政治倾向、组织生活等方面对党的影响,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对这个历史决议我们要精读、深解和恰当运用。对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及长征路上召开的遵义会议,党的三个历史决议都有专门论述,教材也分别作了阐述和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用好三个历史决议和教材。

  (三)通过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深刻揭示党团结带领人民坚定“走自己的路”的正确性

  限于篇幅,在此仅对如何讲授这一问题提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通读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1945年4月24日)基础上,精读其中关于“土地革命时期又来了一个急性病”[17]308的相关论述;“政策方面的几个问题”中关于“我们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种”[17]331的相关论述。

  第二,精读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第四点,关于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特别是体悟“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整个地说来,是由中国人认识的,不是在共产国际管中国问题的同志们认识的。共产国际的这些同志就不了解或者说不很了解中国社会,中国民族,中国革命。对于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我们自己在很长时间内都认识不清楚,何况外国同志呢?” [18]299-300

  第三,把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第28条的内容稍作展开。特别是体悟:“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14]772-773

  三、关于在教材第六章中的融入

  教材第六章集中反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章题亦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共设五节十六目,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章中体量最大的一章。本章融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重点,是要讲清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的重要影响和毛泽东思想创 立的理论成就。限于篇幅,关于毛泽东思想创立的理论成就,请大家重点看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第29条对毛泽东思想内容的归纳和评述。在此就以下问题提出建议。

  (一)关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此,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分两个阶段作了概括和阐发。

  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至七七事变前发挥“重大历史作用”[1]25。这主要是指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上述情况,教材该章第二节做了清晰梳理。此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配套用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辅导用书》第六章,根据教学需要,提供了诸如鲁迅对“攘外必先安内”的揭露和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倡导与实践等文字链接或文献纪录片链接资料,可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中国共产党在七七事变后至抗日战争胜利发挥“中流砥柱作用”[1]25-26。这主要是指以下两方面内容。   

  其一,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并实行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对此,建议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提要性向学生讲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因为这是党实行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前提。对这一问题,1938年10月12日至14日,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简称《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作了专门阐述。在该报告第三部分第(21)目,毛泽东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归纳为八个方面,即“全民族抗日的,长期性的,不平衡的,有军队的,有十五年经验的,大多数民众尚无组织的,三民主义的,处于新的国际环境中的”[19]607。其中第一个特点也是最重要的,即它是全民族抗日的合作。因此参加统一战线的阶级和阶层极其广泛,其中包括了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蒋介石集团。这就使得统一战线一方面有伟大的力量,另一方面其内部“又难免地存在相互间的磨擦,而须恰当地调整之” [19]607。

  其二,制定并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英勇作战。对这方面的情况,教材和配套教学辅导用书,都作了相对比较充分的论述。教学辅导用书并专设了“如何看待抗战中的国民党及正面战场”“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等解疑释惑专题,提供了相应的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教师和学生都可参考、运用。

  (二)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的重要影响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的评述主要有三处:习近平在全会所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1]107-108,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序言部分第4自然段[1]21和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1]27。

  准确理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第一个历史决议重要影响的评述,需要教师着重讲明与此相关的两个问题:一是关于第一个历史决议的起草、讨论和通过;二是关于第一个历史决议的主要内容。由于篇幅所限,关于第二个问题,教师需要熟悉第一个历史决议原文。在此仅就讲授第一个问题应把握的几个要点作如下交流。

  第一,在从1942年2月开始全党整风,1943年秋,打退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后,中共中央决定从10月10日开始,党的高级干部重新学习党的历史和党的路线问题,以便对党史上的重大错误进行彻底清算,并作出正式结论,迎接党的七大召开。1943年9月上旬至12月初,中共中央连续召开了三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主要针对王明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左”的错误和抗日战争初期的右倾错误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其间10月13日毛泽东在会上的发言,对决议的起草作出重要指导 [20]663。

  第二,1944年5月21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在延安召开。全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准备党的七大。其中起草“历史决议”,对党的历史经验和党史上的重大是非问题作出全面、正确的总结,是党中央为七大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决议草案稿是任弼时在1944年5月写成的,题目是《检讨关于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期间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的决议(草案)》,它以1941年秋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结论草案》为基础,主体部分的内容基本相同,同时又反映了1943年9月以来的新认识。

  第三,稿子写成后,分送中央政治局委员征求意见,并先后由胡乔木(时任政治局秘书)、任弼时、张闻天做过多次修改或补充。1945年3、4月间,毛泽东在张闻天修改的稿子上,前后又做了七次修改。在第一次修改中,他将题目确定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并增写了新内容。

  第四,在决议起草过程中,党的高级干部进行了多次讨论,他们提出的许多重要修改意见被收入决议中。在毛泽东建议下,1945年3月25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决定,本来准备由中共七大讨论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改由在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讨论通过。

  第五,1945年4月20日,由任弼时主持的党的六届七中全会最后一次会议决定,原则上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个别意见委托给党的七大以后的中央去采纳修改。决议被原则通过,标志着全党整风运动的结束。同年8月9日召开的党的七届一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一致通过了根据六届七中全会和党的七大的讨论意见修改后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此前,毛泽东曾在4月20日的会上讲话说,“这个决议,不但是领导机关内部的,而且是全党性质的,同全国人民有关联的,对全党与全民负责的。”它“在观念形态上再现了二十四年的历史”,对“今后的斗争有利益,对今后党和人民有利益”[17]282。正是在这一决议精神指引下,党的七大胜利召开。

  四、关于在教材第七章中的融入

  教材第七章集中反映抗日战争胜利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章题是“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共设四节十一目。本章融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点,是讲清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突出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的重要历史地位。

  对上述融入的重点,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所作的综合概括是:“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斗,党领导人民,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合作下,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1]27-28

  对综合讲授这个问题,在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要把学习上述综合概括,与学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的《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文章结合起来。这些文章不仅对我们深刻认识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伟大意义有重要启发,而且对我们正确认识在现实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面对以美国政府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不择手段地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极尽污蔑和打压的恶劣行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捍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以及为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世界和平而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有重要启发。

  二是要把学习上述综合概括,与学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的相应内容结合起来,与2021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中的相关论述结合起来。

  三是要把学习上述综合概括,与学习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中的相关论述结合起来。如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第4条指出,“人民革命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近四分之一的大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也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前进的信心。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斗争的发展具有深刻的久远的影响。”[14]742

  四是要把学习上述综合概括与学习教材本章第四节(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第三目(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的相关论述结合起来。

  总之,从“纲要”课教学实际出发,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其中,是我们加强该课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让我们借助《教学建议》的指导,以把“纲要”课教学工作做得更好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毛泽东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6]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7]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

  [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 激励广大青年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N].人民日报,2019-04-21.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N].人民日报,2022-04-22.

  [10]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5-11.

  [11]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2] 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3] 方志敏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5]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16]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8]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9]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8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文章来源 |《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