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与理论的创新性探索
摘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党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这三个“历史”及其内在联系为主线,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历的四个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作出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新时代新的实践和新的理论探索中形成的“十个明确”和十三个方面的成就,为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根据和坚实的理论精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的形态,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两个确立 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献,有着政治的、思想的重要意义,也有着理论的、学术的重要意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和理论的学术研究同样有着学理上的指导意义,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学术视界和学理依循。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三个“历史”的探索
习近平在对深化党史学习教育问题阐释时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这里提到的“党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这三个“历史”及其内在联系问题,是习近平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观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三个“决议”的思想挈领和理论主线,是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理论和现实的基本遵循。
这里提到的三个“决议”,是指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对三个“历史”及其内在联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探索中,对党的自身历史作出总结,对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作出概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接续发展和新的飞跃作出升华,从而在党的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提升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达到全党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始终发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引领作用。
第一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将进入决战的关键时刻形成的历史决议。其中,在对1921年至1945年党的历史的回顾中指出:党经过第一次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并向一切与之相反的错误思想作了坚决的斗争,“党才在三个时期中取得了伟大的成绩,达到了今天这样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空前的巩固和统一,发展为今天这样强大的革命力量,有了一百二十余万党员,领导了拥有近一万万人民、近一百万军队的中国解放区,形成为全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的伟大的重心”。[2](P73-74)从党的历史总结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就是:“全党已经空前一致地认识了毛泽东同志的路线的正确性,空前自觉地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了。”[2](P111)尽管“毛泽东思想”是在之后召开的党的七大正式提出的,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全党的领导地位在遵义会议后已经逐步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也已经得到确立。这是这一时期三个“历史”及其内在联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关键时刻形成的历史决议。其中,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长达60年的历史回顾中,重点是在对新中国成立后32年的历史回顾中,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成就。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28年历史回顾中提出:“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找到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这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贡献。”[3](P184)在对新中国成立以后32年党的历史的总体评价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总的说来,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3](P185)由此提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即“必须珍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切积极成果,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这些成果 ,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我们党的理论,保证我们的事业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继续前进”。[3](P211)在一年之后召开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和理论问题,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历程。
在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三个“历史”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得到更为显著的彰显和昭示。
首先,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四个时期及其“四个伟大成就”作出阐释。这就是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4](P1-2)
其次,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为主线,凸显了四个历史时期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次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飞跃。
再次,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阐释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从三个“历史”的内在联系上,全面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的“十个明确”,全面阐释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十三个主要方面的伟大成就。
习近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主要创立者,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主要创立者。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从三个“历史”的结合上,提出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的“两个确立”,是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和理论过程作出的科学判断,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最后,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理论和现实发展的结合上,以“三史”的内在联系为主线,从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高度,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作出阐释,无论是“历史意义”的五个方面,还是“历史经验”的十个方面,都深刻地蕴含着并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辉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智慧及其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结晶。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显著标识。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没有停止于此。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接续发展,因势而新、与时俱进,继续延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过程,拓展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境界。
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历史阐释中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4](P3)这一历史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过程。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4](P7)
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已经向全党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5](P65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深化了三个“历史”内在联系的意蕴,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自觉、政治自觉和理论自觉。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开宗明义,一开始就提出:“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产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便是此种结合的代表。”[2](P73)在对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的杰出贡献的阐释中,这一《决议》强调:“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将人类最高智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创造地应用于中国这样的以农民为主要群众、以反帝反封建为直接任务而又地广人众、情况极复杂、斗争极困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国,光辉地发展了列宁斯大林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问题的学说和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学说。”[2](P73)得出的重要结论就是:“我党终于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最后时期,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最大保证。”[2](P75)毛泽东在党中央和全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是这一决议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核心要义,也是党对三个“历史”及其内在联系把握的必然选择。
1945年4月至6月召开的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地位。党的七大对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作出九个方面的概括,它们是现代世界情况及中国国情的分析、新民主主义理论与政策、解放农民的理论与政策、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革命战争的理论与政策、革命根据地的理论与政策、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与政策、建设党的理论与政策、文化的理论与政策。这些内容系统回答了中国革命的社会历史环境、经济文化基础,以及革命性质、基本动力、斗争形式、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和领导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理论及其相应的政策和策略,“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这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2](P391)
新中国成立后,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接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进程,特别是在党的八大前提出的“第二次结合”的思想原则,为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这些形式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6](P93)在“从后思索”中,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作出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得到更为全面、准确的阐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内容,作出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六个方面的新概括,提出了毛泽东思想具有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的“活的灵魂”的新概括。
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对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作出阐释,特别强调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尊重价值规律,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方面独创性理论,提出“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以毛泽东思想为标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
三、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飞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起点的。自这之后的3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以“第二次结合”为根本遵循,继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新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的科学回答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的思想过程。党的十五大最先对这一过程的开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作出阐释,最先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7](P9)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概述为“两次历史性飞跃”,即以毛泽东思想为显著标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以邓小平理论创立为显著标识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两次历史性飞跃”对应于“两大理论成果”。在这里,“两次历史性飞跃”与“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具有同样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在概括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过程时,首次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强调“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8](P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既凸显了邓小平理论在这一理论体系形成中的开创性的贡献,又彰显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这一理论体系接续发展中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上的重要建树,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上,全面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统一性,在党领导全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上,得到最为集中的体现。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9](P8-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统一性,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伟大进程中,得到最为科学的证明。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9](P8-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思想渊源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二是在理论创新和创造主体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砥砺奋进,是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思想智慧和结晶;三是在理论主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主题,在走向21世纪之际,更强调“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10](P526)四是在指导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贯穿于整个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辉煌成果;五是在理论品质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这一新的飞跃,首先是以新的历史方位的变化为根本依据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历史方位判断为基础,从“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把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的特征概括为“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4](P23)新时代的这些特征,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现实根据和基本依据。
这一新的飞跃,也是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需要回答的新的时代课题为根本要求和理论需要的。新时代是新时期的继续,新时期向新时代的进发,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时代课题发生了重要变化。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时代课题,主要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对这些重大课题的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中,实现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全部过程。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时代课题,主要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对这些重大课题的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中,实现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进程。
这一新的飞跃,更是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对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成功探索为实践基础和事实根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砥砺前行、不断进取,在达到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不断奋进,开创了新发展阶段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向全面建成社会现代化强国进军的新局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将在新时代新的实践过程和新的理论探索中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党的十九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理论精髓作出“八个明确”的概括;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依据党的十九大以来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课题的思考和判断,进一步作出“十个明确”的新概括。这一新概括的理论特征在于:
第一,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思想。在“十个明确”中,列入第一个明确的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把“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看作是“八个明确”中“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11](P14)的要求明确下来、落到实处。
第二,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以更加鲜亮的中国特色。在对“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概述时,习近平指出:“中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2]这一概述,既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也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规定,开辟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道路和新的方向。
第三,凸显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理论要义。“十个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4](P24)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彰显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聚焦点,进一步明确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对于凝聚人心、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团结奋进、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第四,强调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意义。“十个明确”强调:“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4](P25)
第五,凸显了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意义。“十个明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4](P25)
从“八个明确”到“十个明确”,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的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理论品质;这些发展着的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新成就的集中体现。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里所说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和现实进路两个方面内在联系和相互结合得出的概念,是对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主题的理论概括。
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来看,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是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最显著的就是恩格斯作了概括的两个“伟大的发现”,得出的最重要理论就是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结论。不管是从“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3](P43)还是从“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3](P592)来看,归根到底,资本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就是19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不仅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规定,而且还为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方法依循。
20世纪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第一个完整的世纪,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作用凸显而出的世纪。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形态,它们承继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理论主题,并将其推进到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理论主题,升华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境界。
20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像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探索。这种探索,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时提出的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理论的赓续和创新。从“必然取代”上升到“如何取代”,首次提出和回答了社会主义在一国、特别是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革命胜利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持续发展的新课题。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发展,是列宁主义作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标志。
同样,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励精图治、不懈奋进,走出了一条具有显著的中国特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并在“第二次结合”中,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的方式和道路问题,作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探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使得毛泽东思想同列宁主义一样,成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
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的世界格局开始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潮流涌起,使得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的特征,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文化上都越来越显著地得以表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马克思主义还行不行的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3](P641)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坚决排除各种干扰,从容应对因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而形成的“并存”格局的深刻变化及其产生的种种困境,矢志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作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回答。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11](P427)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提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4](P12-1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新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的形态,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在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的总结中,特别是在对“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历史意义”的总结中、在对“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作出深刻阐释,彰显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和思想主旨。
第一,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同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极为艰巨、极具挑战性的努力。”[4](P63)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密切相连,它们面临着共同的时代课题、承当着共同的时代任务,具有共同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第二,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4](P6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时代化”,“也是面向整个世界的‘时代化’问题,具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意蕴”。在“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过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鲜亮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底色。
第三,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4](P63-6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证明的是,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这一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发展的新的实践、创立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方向,成就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态。
第四,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4](P64)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探索中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确立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和方向。
第五,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4](P64)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和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既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和思想智慧的显著标志,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形态的标识。
第六,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4](P64)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格局所作的历史判断,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的科学判断,彰显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
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还以“坚持胸怀天下”为“十个历史经验”之一个方面,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作出阐释。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只要我们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永远不称霸,就一定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4](P68-69)这一阐释,既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旨和实践路向的深刻感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上的显著标识,成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辉煌成就,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发展的最新形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2]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 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4]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5]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0]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1]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2] 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
[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
顾海良,北京大学44118太阳成城集团(中国)有限公司教授。
文章来源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年第11期。
排版 | 陈艺文
审核 | 陈培永 曲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