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郭建宁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的思想命题。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回顾与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研究与阐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回顾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传播、中国化,大体脉络如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18号上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朱执信在1905年11月发表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中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其后李大钊、陈独秀对唯物史观的介绍与研究,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艾思奇《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李达《社会学大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都具有重大影响,占有重要地位。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重要概念,强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亟待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实践论》《矛盾论》,毛泽东阐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统一战线的辩证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的辩证法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中国实践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运用发展。毛泽东1956年4月的《论十大关系》提出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7年2月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强调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等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运用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从理论层面看,这个最新成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从实践层面看,这个新成果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例,比如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比如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啃硬骨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有序推进;比如全面依法治国,树立法治特别是宪法的权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比如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等,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层面的具体落实。

  从价值层面看,这个新成果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最大“初心”。人民立场是我们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导向,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无不充满了人民情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转化决定了我们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从国际层面看,这个新成果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具有世界意义。改革开放40年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道路,实现了从“跟上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表明,西方的发展模式是现代化的“一种”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从话语层面看,这个新成果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原创性贡献。其中既包括“打铁必须自身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样的妙语金句;更有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党的自我革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治理现代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既是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智慧、治理思想、执政风格的生动体现,也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

(三)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从新时代的高度阐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产生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和良性互动。我们要围绕新时代,深入研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防范风险挑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大局大势,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视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和文化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特点中国作风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强调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站在时代前沿,紧扣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应对时代挑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既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三化”是一个整体,也要看到中国化是主体;既要认识到时代化大众化是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要看到时代化大众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化的内涵,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从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力探索中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新时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一方面,要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要有一种开放的眼光和国际的视野,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在国际的交流和对话中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宽广视角,思考和把握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提高政治站位,拓展全新视野,强化理论思维,坚持问题导向,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原载《解放军报》(2018年5月16日)

相关链接

顾海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开拓
陈占安: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孙熙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

孙蚌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演变的逻辑

孙代尧:理解中国方案的三个维度

仝   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党的建设

李   健:辩证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历史阶段不变

郭建宁: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宇文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色

李少军: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

王久高: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逻辑与核心经验

陈培永:新时代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

康沛竹: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于鸿君:中国经济体制的选择逻辑及其在全球化新时代的意义

孙熙国: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路径

王在全: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孙代尧: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深得人心

程美东:让民族精神融入政治文化——读《初心:重读革命精神》随感

王久高、李亚男: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

郇庆治: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的“大政治”

顾海良:马克思的“美好生活”观

孙蚌珠: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王久高:中国缘何走上改革开放之路

宇文利:青年人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王文章:新时代实现新发展要避免现代化陷阱

陈占安: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聂志红:20世纪40年代官僚资本批判思想勘析——以王亚南先生的研究为主线

刘军:强化自我完善的制度韧性

郇庆治: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理论的十大基础范畴

杨柳新:古典儒家“为己之学”及其当代价值

北京大学44118太阳成城集团(中国)有限公司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