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第四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社会生态转型博士生论坛”顺利举行
2020年6月25~27日,由北京大学44118太阳成城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社会生态转型博士生论坛”(线上会议)顺利举行。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44118太阳成城集团(中国)有限公司郇庆治教授主持,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扬·图洛夫斯基博士、北京大学44118太阳成城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副院长刘军教授先后致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山西大学、黑龙江大学、内蒙古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丽水学院、湖州师范学院,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党史和中央文献研究院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90多位国内外代表,参加论坛专题讲座并进行了深度讨论。
在专题讲座环节,来自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北京代表处的扬·图洛夫斯基博士、北京大学郇庆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云飞教授、广西大学杨通进教授、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雨辰教授、福建师范大学蔡华杰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周宏春研究员、苏州大学方世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庄贵阳研究员,带来了十场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扬·图洛夫斯基博士在对转型与转型话语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转型话语如何反映转型以及反映何种转型,并指出了不同类型的转型话语都深刻内嵌于现存的认知范畴和诠释模式的本质特点以及当前所面临的两个难题。郇庆治教授认为,如果说欧美“绿色左翼”学者更多是致力于“绿色资本主义”话语与实践批判基础上的“社会生态转型”或“超越发展”努力,那么,当今中国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则应着力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论阐发与实践推动,从而融入国际绿色左翼的理论话语与政治战略,并为社会公正与生态可持续的全球未来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张云飞教授从生产关系、生产目的、所有制、分配方式、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五个层面,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生态维度和生态正义诉求,并从“两山论”的理论基础、多重含义和实践路径三个层面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维度和经济诉求。杨通进教授阐释了生态文明要素说和阶段说两种理解模式的内涵及其缺陷,认为应当将生态文明置于人类历史和全球视野中来理解,在此基础上,他分析了生态文明的正义维度的理论基础、动向、中国视野和全球视野的差异及环境正义的政治维度。陈学明教授结合新冠疫情的现实背景,阐发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时代议题和探讨进路,认为应该对生态问题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的艰巨性、实现路径和基本路径有一个新的认识。王雨辰教授围绕生态文明概念的划分标准,阐述了生态文明理论的普遍与特殊、全球与地方维度的差异性、矛盾和解决方案。蔡华杰教授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来说明解剖市民社会绿色维度的环境经济学何以重要、从“浅绿”“深绿”“红绿”三个维度界定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并引入“生态政治经济学”一词来表示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生态环境问题作“红绿”性质的阐释。周宏春研究员从内涵、标志、来源、组成、内核、本质、系统思想、目标、制度安排、体制改革等层面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框架和核心重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关系问题。方世南教授系统阐发了十九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主要进展、存在问题和未来关注需要的重点。庄贵阳研究员围绕生态文明目标导向的经济转型趋势、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内涵、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的方向与路径,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导向下的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内涵及其构建路径。
在青年论坛环节,十六位青年学者代表围绕“社会生态转型话语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研究”“十九大以来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发展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政治生态学研究”做了主题发言和热烈讨论。
在闭幕式上,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孙巍主任宣读了北京大学李雪姣和何娟、清华大学王梦云、复旦大学相雅芳和中国人民大学曲一歌等五位同学为优秀论文获奖者。最后,郇庆治教授和孙巍主任分别表达了对此次博士生论坛的感想、期许和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