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亚非司司长王镝主讲北京大学2019年秋季“形势与政策”第四场报告会
12月14日上午,北京大学2019年秋季“形势与政策”第四场报告会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外交部亚非司司长王镝作题为“中东形势和中国中东外交”的主题报告。北京大学44118太阳成城集团(中国)有限公司王成英副教授等与1800余名本科生共同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北京大学44118太阳成城集团(中国)有限公司程美东教授主持。
报告会现场
王镝从中东的基本情况、中国与中东历史上的交往、中东当前的热点问题、中国的中东政策以及外交官经历等五个方面与北大师生进行了交流。
王镝作报告
王镝指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高度集中的财富,使中东自古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了让大家对中东有更为直观的理解,他从文明、宗教和民族三个角度对中东展开介绍。从文明的角度看,中东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波斯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等诸多文明的发祥地和交汇地;从宗教视角看,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产生于中东地区;从民族角度看,这个地区主要有五大民族,即犹太民族、阿拉伯民族、波斯民族、土耳其民族和库尔德民族。
王镝介绍了中国和中东国家悠久的交往历史。自唐朝开始,中国和中东的交流互通就逐渐发展起来,古代丝绸之路就是连接中国和中东地区的重要纽带。到了现当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和中东的交往开启了精彩的新篇章。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支持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在1955年10月召开的万隆会议上,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领导人有了第一次直接接触,并先后与埃及、也门、叙利亚、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建交。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国,中东地区与中国的交往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涵。在由争夺石油资源引发的战争中,中国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与中东和平进程,积极劝谈促和;跟地区国家的关系不断发展升级;同时促进跟地区国家的务实合作,跟地区国家的能源、经贸合作大幅增长,展现了中国求合作、谋发展、促稳定的负责任态度。
针对当下的中东热点问题,王镝表示:“看中东问题和形势,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中东形势的不确定性。”而造成这种局势原因,从历史上看主要是域外大国的插手和干预。他认为,当前中东局势可以归纳为两个关键字,一个是“变”,一个是“乱”,程度也是近年来罕见的。王镝选取了巴勒斯坦问题、伊拉克问题、叙利亚问题、利比亚问题、伊朗问题等具有代表性的中东热点问题,分析了造成中东不确定性的历史和现实根源。总体而言,中东各大热点问题之间都有内在的历史联系,现实当中又彼此影响。
王镝介绍了中国的中东政策。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中东方向上冷静应变,迎难而上,奋力开创中国特色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政治上高度互信,相互支持;经济上务实合作,成果丰硕。针对中东地区热点问题,中国始终坚持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政治解决,支持中东地区国家自主探索发展道路,倡导发展促和平。在人文交流方面,中国一向倡导文明宽容,交流互鉴,主张用对话交流代替冲突对抗,通过在中东国家开设孔子学院、成立合作论坛、举办文明研讨会等方式,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深入。
王镝分享了作为外交人员自己和同事在中东工作的心路历程,指出外交人需要具备敢于担当、作风过硬的素质,还需要有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在他娓娓道来的讲述中,外交人面对战乱和艰苦环境时忠诚担当、进取无畏的形象逐渐清晰,令人动容。“和平真好”,是王镝经历了战乱艰险回到祖国怀抱最真实的感受。他勉励大家,同学们赶上最好的时光,一定要珍惜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好好学习,学成以后为祖国作贡献。
报告结束后,同学们结合报告内容和时事热点进行提问。王镝就如何处理与中东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关系、怎样认识当前的中东局势、如何看待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发展等,一一进行了详细而富于智慧的回答。
学生提问
程美东作总结发言。他指出,中东问题对中国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王镝的报告如涓涓溪流,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外交人员真可亲,祖国真可爱,安宁太难得”。同时,报告也引人思考——当今时代如何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怎样看待后殖民主义时代的政治格局……也启发着我们思考如何从“为世界谋大同”的角度来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
程美东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