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马列,读原著”读书会第十九期举行
2018年5月17日,由北京大学44118太阳成城集团(中国)有限公司主办的“学马列,读原著”读书会第17期学术讲座在北京大学理科五号楼352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期读书活动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罗骞教授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项佐涛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北京大学44118太阳成城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博士后王倩担任讲座主持人。北京大学44118太阳成城集团(中国)有限公司硕士、博士研究生、访问学者,北京各兄弟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师生参加了本次读书活动。
项佐涛老师讲座的主题是“ 如何看待列宁主义 ”。项老师从三个方面阐明了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贡献。列宁的第一个贡献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观点是社会主义革命将会在资本主义发展最充分的国家开始,他们提出了“两个绝不会”的论断,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列宁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帝国主义链条的最薄弱环节爆发等重要论断,为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列宁的第二个贡献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贡献是在理论建设方面,但是对于如何组织无产阶级政党并没有详细的论述。列宁根据俄国革命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共产主义政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第三个贡献是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设想过东方国家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东方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夺取政权后怎么办?列宁相信,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成功要靠西方发达国家无产阶级的支持,而俄国革命只是世界革命的导火线。但是,世界革命并未如期而至,俄国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该怎么办?列宁提出了边等待、边建设的思想,在等待世界革命爆发的过程中,俄国利用先进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来建设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为体,资本主义技术为用”。其实,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对列宁这一经验的继承与发挥。列宁晚年十分注重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大力反对党和国家机构中官僚主义的蔓延,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但是,由于俄国的落后性和它所处的险恶的国际环境,苏联共产党在保持自己的先进性上做得并不好,最终导致了党和国家内部官僚特权阶层的出现,脱离了人民群众,背离了革命的初心,最终丧失了人民的支持。
罗骞教授主讲的题目是“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存在论意义”。罗老师首先讲到了选择这个题目进行讲座的原因。在罗老师看来,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性质的许多争论,都涉及到世界观或者说存在论的根本问题。由于在世界观的层面上误解了马克思思想革命的基本性质,才在不少具体问题上产生了无味的争论或困惑。因此,要想在具体问题的阐释上真正抵达马克思思想的高度,就需要在最根本的世界观问题上把握马克思思想的理论性质。通过简要地勾勒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基本特征和遭遇的理论困境,罗老师以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为基础,揭示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基本性质。罗老师强调指出,马克思根本不是发动了一场本体论的革命,而是对本体论发动了一场革命。在马克思那里,由于实践范畴的中介,思辨的本体论哲学,不仅是唯心主义思辨本体论而且是唯物主义的思辨本体论从原则上被彻底地瓦解了,思想进入了后形而上学的存在论视域。罗老师认为,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的整个思想体系在广义的意义上称为为历史唯物主义。在这一理论中,历史性成为基本的存在论范畴,而历史成为基本的存在范畴。这样理解,一方面能够划清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的界限;另一方面,在肯定马克思与其他当代哲学同属于后形而上学思想视阈的同时,能够凸显马克思思想的理论优势和总体性特征,揭示马克思融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取得的理论成果,将它把握为一个内在统一的总体。
现场听众就本次讲座所涉的话题踊跃提问。两位主讲人分别对听众的疑惑作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学马列,读原著”系列读书活动旨在打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会的学术精品,营造马院师生“在马研马、在马爱马、在马信马、在马用马”的浓厚学术氛围,让广大师生以及社会各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好者在研读经典中探索学术问题,感知学术前沿,开阔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思想,在共鸣与交流中激发马院师生及社会各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好者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研究和探讨,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拥护者和积极实践者。
(孙振鹏摄影,毛菲供稿)